啊哈! 一個被講到爛掉的名詞!
什麼是 User Experience (UX) ?
簡單來說,使用者經驗 (UX) 是探討關於使用者如何與產品、系統或服務的互動及體驗。常聽到的名詞有「使用者經驗」、「使用者體驗」、「顧客體驗」、「用戶體驗」…等翻譯。而 UX 所指的範圍與定義也因人而異 (如下圖)。
那你對 UX 所指的範圍與定義又在哪兒呢? 請前來幫忙填寫調查表單。
經驗 (Experience)。一個經驗的形成是先體驗,在體驗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情緒、態度與行為變成了我們的經驗,而經驗也成就了我們的主觀意識。
體驗 (無形) → 經驗 (無形) = 主觀感受與主觀經驗
換句話說,會影響主觀因素是:
當我們在使用或參與一個產品、系統、服務時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感受與反應,如: 情緒、信仰、偏好、認知、生理與心理反應、行為、習慣,以及相關其它因素的影響。一個體驗的過程包含產品、系統、服務使用的前、中、後期,這些都在無形中產生我們對事物的觀感。(如圖)
用上圖來舉例與說明體驗的三個階段。
情境 1:
小華本來就有打算帶父母親體驗遊輪之旅,剛好看到捷運站內的遊輪廣告看板,當下立刻上網查找相關資訊,更去了旅行社訊問關於遊輪之旅的詳細內容。隨著時間的到來,小華與家人體驗與享受這無比新奇好玩的遊輪之旅,回家後還寫了篇心得文及大力推薦遊輪之旅有多好玩。遊輪的行程很適合老人家與行動不便者。下圖是體驗遊輪的三個階段。
遊輪之旅的體驗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看 “如何讓千名旅客 Check-in 與離船之使用者體驗” 這篇文章。
情境 2:
小明的手機 iPhone 6 用了 4 年之久,Google I/O 大會發表了一支新手機讓小明很心動的想買 Pixel 3a。於是小明上網搜尋了一些開箱文文章,隨後到 Google Play 網站購入一支。以下是小明的購物體驗三階段。
情境 3:
身為一名自由工作者的阿強,喜歡找不同的咖啡廳工作,今天他又心血來潮的想要找間咖啡廳悠閒的渡過他美好的下午。他突然想到不久前才在 FB 的廣告上看到一間新的咖啡廳,上網搜尋了一番,也看了相關部落客的評價,二話不說便起身出發享受他悠閒的下午,直到傍晚離開。體驗過後,阿強認為這間咖啡廳還不錯,於是他也寫了篇文章且分享給親朋好友。下圖是阿強體驗的三個階段。
情境 4:
小葛前陣子辦活動需要在活動地點附近找餐食與飲料,於是她上網搜尋可外送服務的餐廳。到了活動當天,她與伙伴們都感受到配送人員的服務與態度不佳。沒多久店家打電話前來詢問整體服務是否滿意,小葛二話不說告知店家外送的品質與狀況。另外也提醒店家若外送是包給送餐食的宅配公司,應該要事前告知顧客,不然還以為是店家的人自行送貨。雖然店家一直道歉,再三保證絕不會再發生,但有了這次體驗後,即使食物還不錯吃,也不會推薦這間餐廳,更不會再與這間店往來。以下是小葛的體驗三個階段。
上述的列子說明了體驗的三個階段外,也說明了 UX 跟你有關。
因為你會影響別人,別人會影響你
也因為你所經歷的人、事、物都跟自身當下的感受、情緒有關,這些因素會導致你的主觀意識、認知與價值。所以說人會變,受到人、事、物的影響,因此使用者經驗 (UX) 也會不停的變動,必需要了解使用者背後的情境與需求,進而設計出更佳貼近與符合使用者的產品、系統或服務。
UX 設計體驗 (User Experience Design, UXD) 的框架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體驗 (User-Centered Design, UCD),有很多可以使用的工具如 :
Mindmap, Card Sorting, Business Model, Target Audience (TA), Journey Map, Interview, Survey, Focus Group, Persona, Scenarios, Use Case,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, User Interface (UI) Design, Wireframe, Mockup, (Paper) Prototype, A/B Testing, Usability Testing, Analysis and so many others…每個工具都有不同的用途,了解這些工具的使用時機與方式,成為你在做 UCD 的小幫手。
至於這些工具該怎麼用? 使用的時機又是什麼? 部份相關文章如下。